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筑案例 >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字号+ 作者:archiworld 来源:未知 2020-03-04 15:17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01

巴拉干自宅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巴拉干将自己的居所设计成安静神秘的样子,从内而外都像是一个远离 "城市喧嚣" 的避难所—外观和内部之间的差异突出了巴拉干设想在墙壁内设计高度隐私、亲密空间的愿望。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室内展现出一种原始洞穴一样的空间特质。这种氛围除了来自材质、色彩与光影,也来自于空间的构成。房间的组织介于有序与松散之间,就像一堆大大小小的房间聚合在一起。每个房间形态各异,但最终又像俄罗斯方块一样紧凑地充满了整个场地。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前厅、起居室、餐厅、书房, 这些特质鲜明大房间自由地散落在平面中,像一个个“彩色洞穴”。它们之间的间隙则由一系类小房间填满。小房间大部分是收纳空间“挤”出来的短走道,这些短走道形成了多重的过渡空间。即使是起居室与花园之间的门,都通过一个小的过道来组织。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整座住宅到处都摆放或悬挂着文物,创造出一个极为私密的个人空间。1988年巴拉干去世后, 这座自宅被改造成了一个博物馆, 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他标志性的建筑风格。它后来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现代墨西哥建筑而立为世界文化遗产。

 

 

盖里自宅

02

 

1977年, 弗兰克和贝尔塔·盖里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莫尼卡购买了一座存留的1920年代平房, 并将其改造成了如今象征解构主义的一个标志。建筑原本是一幢普通的两层荷兰式小住宅,木结构,坡屋顶,位置在两条居住区街道的转角处。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盖里大体保留原有房屋,但在东、西、北三面扩建单层披屋。东面扩建部分是一小狭条,成为进入老房子的门厅;西面扩建部分也是一狭条,是老房子的又一门厅,面对内院;北面临街的一边扩充最多,中间一段为厨房,厨房东面为餐厅,西面为日常进食的空间。三面扩建的面积共约74平方米。

 

从所用的材料来看,有瓦楞铁板、铁丝网、木条、粗制木夹板、钢纡玻璃等等,全都裸露在外,不加掩饰。这些添建的部分形体极度不规则,可以说是横七竖八、旁出斜逸;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硬撞硬接。最引人注目也是盖里最得意的一笔是厨房天窗的奇特造型。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天窗用木条和玻璃做成,好像一个木条钉成的立方体偶然落到凹入的房顶上,不高不低,正好卡在厨房上空,在现有的荷兰殖民风格住宅周围建造了一个全新的结构。

 

其余的屋顶上安置着若干铁丝网片,支支棱棱,使添建部分的轮廓线益加复杂错乱。所有这些处理同保留下来的老房子的上部,无论在材料上、形体上,还是在风柞、观念上都形成强烈的对比。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透过住宅前部大胆的无序和形式的突出,可以瞥见外部几乎没有被触及的原有住宅。内部的一些区域已被剥离并暴露出框架、吊杆和里面的木钉,而不规则的天窗给人的印象像是有人随意地砍伤了建筑物。

 

03

伊姆斯住宅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由伊姆斯夫妇设计的伊姆斯住宅最初是为"住宅计划"案例研究而设计的, 目的是探索新技术和预制的可能性。伊姆斯自宅是案例住宅研究8号,曾被案例住宅研究发起人约翰·恩特扎评价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想法,而不是固定的建筑模式”。

 

这次探索非常成功, 建筑师们自己搬进了住宅。伊姆斯住宅由两个被庭院隔开的盒子组成, 一个盒子作为住所, 另一个作为工作室。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这些盒子是用一个简单的钢架建造的,上面或实或虚的彩色面板构成蒙德里安式的图案。面板为温暖亲密的内部氛围增添了柔和变幻的自然光。通过其天然的材料和伊姆斯夫妇收藏的艺术品和手工制品, 住宅中美妙的空间相互流动没有任何阻隔。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查尔斯伊姆斯认为这座房子是无自我意识的,它就是一种“应该的方式”的呈现。伊姆斯夫妇多样的生活带给了它非常特别的风貌,简洁的体量中容纳着夫妇俩生活中的一切。家具的布置方式和精巧的置入式家具的设计,让这个作品就像是一个生活的万花筒。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彩色墙板和玻璃的组合使用让这件作品带着一丝荷兰风格派运动的个性,但毫无掩饰的钢结构又让这件作品有着更深一层更为入世的时代意义。

 

 

东塔里埃森

04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赖特在经过家庭变故之后重新回到美国,那时已经找不到他的容身之处,悲伤无奈之时他想到了少年时代熟悉的山谷,于是他开始在外祖父留给他母亲的一块土地上建造自己理想的家园。起名塔里埃森。这是一位6世纪时威尔士游吟诗人的名字,威尔士语的含义是“闪亮的前额”。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永远不要再山顶建造你的房子,而是在相当于‘前额’的山坡上。从家门口走上山顶,你会更好地领略周围的一切。如果你把房子建在山顶,你就彻底失去了这座山”威尔士人古老的自然崇拜,像一股清泉流入现代建筑的大河。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建筑完全融入了自然,石头采用当地浅黄色砂岩,被切割成石片,层层叠叠地砌成石墙。高低错落的屋顶和平台,像大鸟的翅膀一样舒展的挑出。朝南的庭院里,斑驳的树影洒在石阶上。威斯康星河里的白雾伴着鸟鸣缓缓升起,托举着塔里埃森如同漂浮在山坡上。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住宅身姿低而舒展,渴望与周围的环境结为伙伴。它可以迎着夏天的清风敞开,变得犹如露天营地,头顶上可以在屋里听到春天的屋顶上响起的自然音乐。有深远的挑檐加以保护,你尽可以在雨中打开窗户,感受雨丝特有的气息。

 

1928年赖特被早年的一位助手邀请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帮助自己设计一座豪华旅馆。赖特对这里一见钟情,干燥炎热、植被稀疏的亚利桑那和威斯康星完全是两个极端。特别是亚利桑那温暖的冬天。虽然这座比尔特莫旅馆虽然未被列入赖特的作品,却把他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05

阿尔托自宅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1936年,时年38岁的阿尔托完成了自宅兼事务所的建造。这座著名建筑并未将办公场所和私人空间彻底分割,而是运用缓冲的手法连结二者,风格简洁且具备功能美。纵观这座建筑的全貌,可一探阿尔托对于设计的思考。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阿尔托自宅位处幽静的街上,邻近一所公共图书馆,背靠一个公园,1940年前天台还可以看到海。光从外观看来,仿佛有一种拒人千里的顽固感,可当你走进去之后,这种印象却立即被颠覆了。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对于北欧人来说“与自然共存”是一个设计母题,年轻的阿尔托建造的这所自宅,不论哪间屋子都可以感受到光与自然。通过通风良好的工作室,经由跃层空间到起居室,从朝南的大窗子向外望去,溢满绿色的庭院中的树木映入眼帘。

 

客厅中的巨大窗户,在日照时间短的芬兰,“汲取光线”无疑显得重要且奢侈。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似有若无的和风元素之外,阿尔托自宅最动人的其实还是生活留下的如“手泽”般的光润感。它们总是营造出一种吸引人长住的氛围——那种自在惬意的态度透过阿尔托的材料运用、光影表达、家具器具等细节无处不在地表现在住宅的每一个角落。

 

 

尼迈耶自宅

06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这是一座带有殖民时期风格的住宅设计,与他更广为人知的那些充满形式表现力的建筑作品大相径庭。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设计方案只有一层,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63平方米,坐落在一片100x200米的地块上。白色的外墙,红色瓷砖铺成的斜屋顶,以及七扇通往两侧游廊的门,限定了建筑的外部。

 

两侧的游廊被三米长的屋檐遮盖。此外,十二道完全相同的落地窗等距离排列,既突出了住宅的几何秩序,同时又让人们可以从内部看到花园。总体而言,这座住宅可以说是巴西殖民时期的建筑形式在现代的转译,与尼迈耶在其职业生涯中所坚持的各种原则都存在强烈反差。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整体营造出一种宜人的“乡村”氛围,仿佛在用这种谦逊的表达,平衡他在其他更面向公众的作品中所带来的丰富感。对于这一点,1961年发行的《人居》杂志第66期中就描述到,“在这个房子里,这位巴西利亚的建筑师所留下的,只有人性的启示”。

 

07

33街巴瓦住宅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与其他大师相比,巴瓦的自宅也许显得更平淡无奇一些,似乎是在合适的时候顺理成章完成的作品,1959年,巴瓦从伦敦学成归来两年后,他在科伦坡巴卡特勒路(Bagatelle Road) 33街一条巷子尽头,一排四间小平房中租了第三间,将它改造成一个临时住所——包括一间起居室,一间迷你厨房,一间卧室和一间给他的男仆米格尔(Miguel)的房间。搬进去后不久,巴瓦又获得了其余两间平房的所有权,便开始着手这组建筑的改建。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33街自宅将古老与现代、亚洲与欧洲,将不同的时空、空间重新解读共同构建成一个整体,在空间体验上,使你能感受到:庭院给迷宫般昏暗的室内带去光线和自然风,立体主义的阁楼给传统建筑带来了新生。

 

 

卒姆托自宅

08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1985年,刚成立事务所不久,瑞士建筑师皮特·卒姆托在哈尔登施泰因村买一下了一栋古老的农舍,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工作室和住宅。这栋房子面临许多的实际问题,比如它不能接收到什么阳光,且建造在邻居房子的北面。所以,卒姆托最初的改造想法只是想要向室内引入尽可能多的阳光。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但经过许多次讨论后,他决定把房子推倒重新盖一个围绕着花园的两层楼。整个建筑没有任何刻意的几何操作,也没有太多考虑到外观,但它还是解决了最初提出的问题,比如充满了阳光的工作室,而那些极其瘦高的楼梯间,高高的天花板,那些几乎不怎么处理的混凝土表面都让这座房子具有了一种居住者个人所谓的“家的感觉”。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宽敞的室内也同样遵循简单舒适的原则:艺术家Matias Spescha的壁画下面,一直放着一台钢琴,壁炉前面,放着皮质坐椅以及芬兰建筑师和设计师Alvar Aalto为苏黎世品牌 Wohnbedarf所设计的沙发。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所有这些融合在一起,便有了建筑师自己那种沉默而宁静的氛围,克制却又极具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从卒姆托的自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他为何会说:“一栋建筑应该作为它自己而存在,它不应该代表任何其他事物,除了存在本身。”

 

它的低调让《纽约时报》感叹:“一栋由混凝土和玻璃建造的修道院式的寓所。”

 

 

 

 

编辑|Z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 /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不出门的日子,大师们宅在什么样的家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