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业界热点 > 建筑话题 >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字号+ 作者:monster 来源:未知 2016-08-19 13:56

近年来日本枯山水成为了众多文艺青年力推的对象,在日本一定会造访的龙安寺也是评赏枯山水一定要造访的场所之一。众所周知,枯山水深受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在我看来,禅宗之于枯山水就像是印度佛教之于中国佛教。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辽阳白塔
 
当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佛教建筑已有佛寺、佛塔等等要素,然而在中国几百年的发展中,中国的佛塔佛寺逐步发展而变异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佛教建筑,所以我们在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评价日本枯山水时,应基于日本本土化的影响,而将其做为一种独立的日本的园林形式进行探讨。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
 
既然枯山水本传自中国,那么它的造园手法与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必然是有相通之处。中国园林艺术中,崇尚奇形怪状的石头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它本来的功能就是借此作为中国景观中山峦起伏的缩影。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爱宕念仏寺
 
事实上,找寻更多不寻常的石块已经成为了收藏家们热衷追求的事情,也许是把他们看做一种自然形成的景观雕刻。大盛于清代的宫廷园林大片水域的磅礴气势、私家园林廊与廊衔接而成的曲径通幽在百转千回的路途中扩大对园林的感受。
在日本的园林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地大小的限制,日本匠人因地制宜地,微缩了中国式的园林为不足1000平方米的“庭园”,我们现在所能观赏的日本庭园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苏州藕园
 
面对一池砂石,无波无浪,外物的静影响内心,在中国的造园元素中,水、树、被抽象成简练单纯的白砂与山石,在枯山水为数不多的要素中,山石作为整个枯山水景观的“塑像体”(plastic),静坐在环廊上,不可近的枯山水成了檐、道、柱、墙所形成的取景框单独圈出来的场景。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枯山水
 
在这样的可见不可及中,视角的变换成了塑景的重要手段,景观感受渗透在每一个角度的变幻当中,曾经有人感慨,日本的造园师在设计枯山水的时候会来回观摩,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会设计一两个月,其实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的都会被精心的设计以求观景人可以得到富有“禅意”的哲学感受。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枯山水
 
我们把中国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与枯山水相对比,可以类似的情景体验。
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但是在后来一千两百多年至今的发展中,当时的无水之庭逐步演化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景象,则是将禅宗的极少主义和枯寂的精神修行之法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枯山水
 
禅宗的参禅之法即是感悟内心,修禅之人悟到自己的内心,“知心即知佛”,所以“禅宗”亦称“佛心宗”唯其以悟“心”而得法故。有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诗词配图
 
作者没有着意渲染“孤独”,可是每每读到它,身边孤寂清冷的气息都弥漫而来,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弦外之音”,枯山水也需要这样的感受力。
心灵的感受是禅宗的追求,禅宗寺院更是为了增强参禅者对禅意的领悟而布置,在观摩枯山水时,我们需要的是一颗纯净的心,与无穷的想象力,目光透过坐落在象征云、海的白沙上,由三两块须弥石组代表着巍峨的山川,用心去感悟布园者想要给我们展现的那丰富的“弦外之音”。
 
中国文化角度点评枯山水
枯山水
 
日本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民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民一颗敏感于自然变化的心,在顾城的诗《避免》中几笔塑造了不愿意面对花朵枯败(实际上是各种悲伤)而拒绝开始的人,“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极简主义的造型下,枯山水的意蕴隐藏在没有花开花落的“不变”中,这样的“不变”更能创造一种有助于修道人的静,在静中须弥石与白砂默默的守望,等待着参禅者能够在这样的静中反复琢磨,求得内心的佛法。
 
文字/徐海琳 , 照片/网络
在此感谢供稿者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